導讀每年最熱的時候,就是我們常說的“三伏天”。而“入伏”的時間并不是固定的,很多人都會疑惑:到底該從哪一天算起呢?其實,這和我國傳統(tǒng)的農歷節(jié)氣有關。了解清楚入伏的時間,不僅有助于養(yǎng)生防暑,也能幫助我們在高溫季節(jié)調整作息和飲食。...
每年最熱的時候,就是我們常說的“三伏天”。而“入伏”的時間并不是固定的,很多人都會疑惑:到底該從哪一天算起呢?其實,這和我國傳統(tǒng)的農歷節(jié)氣有關。了解清楚入伏的時間,不僅有助于養(yǎng)生防暑,也能幫助我們在高溫季節(jié)調整作息和飲食。
“入伏”是指進入三伏天的開始,而三伏天包括初伏、中伏和末伏,總共40天左右。具體來說,入伏的第一天是從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開始計算,也就是“三庚日起伏”。
由于每年夏至后的第一個庚日大約在6月21日之后的10天內出現(xiàn),因此入伏的時間通常落在公歷7月中旬左右,比如2025年的三伏天是從7月15日入伏,到8月23日出伏。
1.防暑降溫: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,容易引發(fā)中暑、脫水等問題。建議多喝水、避免長時間暴曬。
2.清淡飲食:多吃冬瓜、綠豆、苦瓜等清熱解暑的食物,少吃油膩辛辣。
3.適當運動:選擇清晨或傍晚進行鍛煉,避免中午高溫時段外出。
4.注意空調使用: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,防止感冒或關節(jié)不適。
5.冬病夏治:中醫(yī)講究“冬病夏治”,此時是治療哮喘、慢性支氣管炎等寒癥的好時機。
掌握入伏的時間,不僅是順應自然規(guī)律的表現(xiàn),更是科學養(yǎng)生的重要一環(huán)。在這個“全年最熱”的時間段里,照顧好身體,才能平安度過夏天,為秋冬打下良好的健康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