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讀茯苓性平,味甘、淡,具有利水滲濕、健脾寧心的功效。無論是寒濕還是濕熱,均可搭配使用,尤其適合濕氣重且伴有脾虛癥狀的人群,常與白術、澤瀉等配伍。薏苡仁性涼,味甘、淡,能利水滲濕、健脾止瀉、清熱排膿。其祛濕作用較強。...
體內濕氣過重時,容易出現(xiàn)身體困重、舌苔厚膩、腹脹便溏、關節(jié)酸痛等不適,中藥在祛濕方面有獨特優(yōu)勢。很多人想知道:去濕氣的中藥有哪些?常用的去濕氣中藥多具有利水滲濕、清熱化濕或溫化寒濕的功效。
1.茯苓
茯苓性平,味甘、淡,具有利水滲濕、健脾寧心的功效。無論是寒濕還是濕熱,均可搭配使用,尤其適合濕氣重且伴有脾虛癥狀的人群,常與白術、澤瀉等配伍。
2.薏苡仁
薏苡仁性涼,味甘、淡,能利水滲濕、健脾止瀉、清熱排膿。其祛濕作用較強,適合濕熱體質或濕氣重伴有輕微熱象的人群,但因性涼,脾胃虛寒者需炒熟后使用。
3.蒼術
蒼術性溫,味辛、苦,具有燥濕健脾、祛風散寒的功效。擅長祛除寒濕,適合寒濕體質者,表現(xiàn)為怕冷、四肢不溫、舌苔白膩,對濕氣重引起的脘腹脹滿、泄瀉、關節(jié)疼痛等有較好效果。
4.藿香
藿香性微溫,味辛,能芳香化濕、和中止嘔、發(fā)表解暑。尤其適合夏季暑濕侵襲或濕濁中阻所致的脘腹脹滿、惡心嘔吐、口臭等癥狀,常與佩蘭配伍使用,增強化濕效果。
5.車前子
車前子性寒,味甘,具有清熱利尿通淋、滲濕止瀉、明目、祛痰的功效。能通過利尿排出濕氣,適合濕熱下注引起的小便不利、水腫、泄瀉等,常需包煎。
1.改善環(huán)境
潮濕的居住環(huán)境易導致外界濕氣侵入人體,日常需保持住所通風干燥,雨天及時關閉門窗,潮濕季節(jié)可使用除濕機或空調除濕功能降低室內濕度。
2.調整飲食
日??啥鄶z入具有祛濕功效的食物,如薏米(炒后使用更溫和)、赤小豆、冬瓜、茯苓、山藥等,例如用炒薏米、赤小豆煮水飲用,或用冬瓜煲湯,幫助排出體內濕氣。
3.堅持運動
運動能加速氣血循環(huán),通過出汗排出濕氣,適合的運動有快走、慢跑、游泳、瑜伽、八段錦等。其中,八段錦中的“調理脾胃須單舉”“雙手托天理三焦”等動作,能增強脾胃功能,助力祛濕。
使用去濕氣中藥需遵循辨證施治原則,結合自身情況合理選用,并注意相關禁忌,才能在有效祛濕的同時,維護身體陰陽平衡,避免不良反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