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年福利片在线观看欧美|成年日韩片AV在线网站医生|成人精品电影久久精品电影|成视频人网站免费在线看

    <sup id="obfgc"></sup>

          1. <acronym id="obfgc"></acronym>

          2. 常用工具 免費問醫(yī)生

            樞椎齒狀突骨折

              樞椎齒狀骨折并非少見,在成人頸椎骨折脫位中占10%~15%,不幸的是,仍不時有齒狀突骨折在首次就診時被漏診的報道。任何外傷后出現(xiàn)頸部持續(xù)疼痛和僵硬,伴或不伴神經(jīng)壓迫癥狀的患者,應當給予反復的X線檢查,包括CT檢查,以免可能的齒狀突骨折遺漏。

            目錄
            1.樞椎齒狀突骨折的發(fā)病原因有哪些 2.樞椎齒狀突骨折容易導致什么并發(fā)癥 3.樞椎齒狀突骨折有哪些典型癥狀 4.樞椎齒狀突骨折應該如何預防 5.樞椎齒狀突骨折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6.樞椎齒狀突骨折病人的飲食宜忌 7.西醫(yī)治療樞椎齒狀突骨折的常規(guī)方法

            1樞椎齒狀突骨折的發(fā)病原因有哪些

              有關齒狀突骨折的分類有幾種不同的系統(tǒng)。Schatzker等按照骨折線位于副韌帶的上方或下方而分為高和低兩類。Althoff將齒狀突骨折分為A、B、C、D四型,A型骨折的骨折線通過齒狀突的峽部,其余三型骨折的骨折線定位于更低解剖位置。

              齒狀突骨折Althoff分類

              在臨床上目前最為流行的分類是Anderson和D'Alonzo分類:將齒狀突骨折分為Ⅰ、Ⅱ、Ⅲ三型。

              1、Ⅰ型骨折又稱為齒尖骨折,為齒狀突尖韌帶和一側的翼狀韌帶附著部的斜形骨折,約占4%。

              2、Ⅱ型骨折又稱基底部骨折,為齒狀突與樞椎體連接處的骨折,最為常見,約占65%。

              3、Ⅲ型骨折為樞椎體部骨折,骨折端下方有一大的松質(zhì)骨基底,骨折線常涉及一側或兩側的樞椎上關節(jié)面,約占31%。

              多數(shù)作者認為這種分類方法對臨床有指導意義,以其為基礎,再結合骨折的程位程度和方向,以及患者的年齡等因素,能夠藉以選擇有效的治療方案并判斷骨折的預后。但對其中Ⅱ型齒狀突骨折,有作者提出幾種亞型:Hadly等提出ⅡA型齒狀突骨折,定義為:齒狀突基底部骨折、骨折端后下方有一較大的游離骨塊,為固有的不穩(wěn)定骨折。Pederson和Kostuil提出ⅡB和ⅡC型骨折,ⅡB型骨折即anderson和D'Alonzo分類和Ⅱ型骨折和Althoff分類的B型骨折;ⅡC型骨折的定義是骨折線至少一側或兩側均位于副韌帶的上方,相當于Althoff分類的A型骨折。

              此外,齒狀突骨折還有一特殊類型:骨骺分離。樞椎齒狀突大約2歲時在其頂端又發(fā)生一個繼發(fā)骨化中心,至12歲后與樞椎齒狀突的主要部分融合,而齒狀突本身在4歲時開始與樞椎椎體融合,大多數(shù)可在7歲左右完成融合。故在7歲以前,齒狀突骨折是以骨骺分離為特征的。

            2樞椎齒狀突骨折容易導致什么并發(fā)癥

              本病所導致的并發(fā)癥中,輕度截癱和神經(jīng)痛最為常見,曾有齒狀突骨折伴第十和第十二對腦神經(jīng)癱瘓的報道,癥狀的輕重視骨折移位壓迫脊髓的程度和部位而定,嚴重的可發(fā)生呼吸驟停,多見于老年,常當場死亡。

              未經(jīng)治療或治療不當造成的齒狀突骨折不愈合率為41.7%~72%,且同時存在潛在的寰樞椎不穩(wěn)定,一旦發(fā)生移位就可能導致腦干,脊髓或神經(jīng)根的急性或慢性損傷,引起嚴重的四肢癱瘓,呼吸功能障礙甚至死亡。

            3樞椎齒狀突骨折有哪些典型癥狀

              枕部和頸后疼痛是最常見的臨床癥狀,并常有枕大神經(jīng)分布區(qū)域的放射痛,頸部僵硬呈強迫體位,典型的體征是患者用手扶持頭部以緩解疼痛,此類情況在臨床并不常見,有15%~33%的患者有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的癥狀和體片,其中以輕度截癱和神經(jīng)痛最為常見,曾有齒狀突骨折伴第十和第十二對腦神經(jīng)癱瘓的報道,癥狀的輕重視骨折移位壓迫脊髓的程度和部位而定,嚴重的可發(fā)生呼吸驟停,多見于老年,常當場死亡。

              齒狀突陳舊性骨折的臨床表現(xiàn)較為隱匿,因外傷史有時不明顯,Crockard等報道一組16例陳舊性齒狀突骨折患者,有3例已忘了頸部外傷史,其余的患者因初診時醫(yī)師對其外傷的重要性估計過低而漏診,癥狀包括C2神經(jīng)根疼痛,雙手無力和行走困難。

            4樞椎齒狀突骨折應該如何預防

              本病主要是由于外傷性因素,尤其是暴力因素所引起,故預防日常生活中的損傷是預防本病的關鍵。骨折的預防與保護的幾種方法:

              1、練功強身:應積極長期地堅持鍛煉,增多在戶外活動時間,多呼吸新鮮空氣,促進全身血液循環(huán)和新陳代謝。可選擇散步、慢跑、太極拳、保健操等項目。多活動能使血液中的鈣質(zhì)更多地在骨骼內(nèi)存留,因而提高骨的硬度,能有效地減少骨折的發(fā)生。

              2、多曬太陽:陽光可以促進維生素D的合成,而鈣的代謝依賴維生素D的作用;陽光中的紫外線能促進體內(nèi)鈣的形成和吸收,維持正常的鈣磷代謝,使骨骼中鈣質(zhì)增加而提高骨的硬度。

              3、未病先防:老年不宜到人多和車多的地方活動,下雨、下雪或地上積水、結冰時不要外出,以免跌倒而發(fā)生骨折。不要攀登梯子或爬高活動,不宜在陡坡上行走,因老年下肢無力,反應遲鈍而易跌倒。平時出門時,須緩步慢行,若有眼花、耳聾、頭暈等癥狀時盡量減少外出,必須外出時要有幫助攙扶走路或手拄拐杖。夜間上廁所之前,應先在床沿坐上片刻,以使腿部肌肉力量處于興奮狀態(tài),并可防止體位改變時的一時性低血壓的發(fā)生。洗澡時,要準備好小凳子,坐著穿褲和鞋,防止跌倒。

              4、飲食調(diào)攝:多吃蔬菜、蛋白質(zhì)和富有維生素的飲食,可防止骨質(zhì)疏松的發(fā)生和發(fā)展。骨折早期飲食宜清淡,以利于祛瘀消腫,后期應偏味重,選擇合適的飲食調(diào)補肝腎,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和功能的恢復。

              5、密切觀察:當遭受損傷后,如懷疑有骨折應及時去醫(yī)院診治。在轉送途中,應采取必要的臨時固定措施。如上肢骨折應用木板將手臂固定,木板長度應超過骨折部位的上、下兩個關節(jié)面。也可將骨折的手臂與胸部縛在一起固定。下肢骨折可用長木板將傷肢縛扎在一起,木板長度上至腋下,下應超過腳跟,或可將患肢與另一健肢縛扎在一起固定。脊柱骨折應由雙人平行搬至木板上縛扎固定,頸椎骨折應將頭部兩側用沙袋墊好,限制頭部活動,然后才能送醫(yī)院。如有出血,應用清潔布臨時包扎傷口,然后用止血帶結扎。一般止血帶結扎時間每次不超過1小時,每隔1小時可放松止血帶1~2分鐘,以看到鮮血流出為止,可防止因結扎時間過長而引起肢體缺血壞死。用石膏等方法作骨折固定后,24小時內(nèi)須密切觀察傷肢末端皮膚色澤的變化和腫脹情況。如發(fā)現(xiàn)腫脹加劇,皮膚有瘀紫應立即就診,放松或拆除石膏,以防因石膏固定太緊而引起肢體缺血、回流不暢而壞死。骨折固定期應遵醫(yī)囑定期復查。

              6、功能鍛煉:在醫(yī)生指導下積極鍛煉未受傷的關節(jié),每天每小時一百次,能避免關節(jié)僵硬、攣縮和肌肉萎縮。采用輕按摩的方法自我按摩,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(huán),有利于骨折的恢復。

            5樞椎齒狀突骨折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

              本病的檢查主要是影像學檢查:

              一、X線檢查

              對懷疑診斷的患者,普通的X線檢查是首選的,包括頸椎正位片,開口位片和側方伸,屈位片,但由于患者就診時常有頸部僵硬甚至強迫體位,標準,清晰的X線片有時難以一次獲得,在初次X線檢查沒有顯示清晰的解剖關系或明確的骨折征象,而臨床仍有懷疑時,兩張開口位片和兩張枕頸部側位片應視為常規(guī)檢查,以明確診斷。

              但由于頸枕部骨質(zhì)重疊較多,當齒狀突骨折不伴移位時,偶爾普通的X線檢查會出現(xiàn)陰性結果,故在下述情況時,需拍攝矢狀面和冠狀面的斷層片:

              1、臨床懷疑齒狀突骨折但普通X線片顯示陰性。

              2、普通X線檢查提示可疑骨折征象,這是最常見的指征。

              3、明確的齒狀突骨折,但懷疑鄰近存在伴隨的骨折。

              X線片顯示的齒狀突骨折主要是骨質(zhì)中斷,移位和成角,最可靠的指征是移位,有時開口位片上齒狀突側方成角是唯一的征象,一個高質(zhì)量的側位片在齒狀突骨折的診斷中是必需的,因齒狀突骨折常伴有前后移位和成角,且移位方向的信息對治療有指導意義,但偶爾齒狀突解剖突異,出現(xiàn)向后傾斜,應避免誤診為骨折,間接征象如椎前軟組織陰影的價值可能僅局限于損傷的定位,且有時椎前軟組織是正常的,特別是傷后立即檢查的情況,另一方面,有時頭面部骨折,也可造成椎前軟組織腫脹。

              二、CT檢查

              CT檢查可清楚地顯示骨折及移位的情況,尤其在患者強迫體位造成普通X線片上解剖結構顯示不清時。

              三、MRI檢查

              MRI檢查可清楚地顯示骨折移位造成脊髓受壓的情況及脊髓損傷的程度,還有鄰近軟組織損傷的情況。

            6樞椎齒狀突骨折病人的飲食宜忌

              一、骨折食療方

              1、赤小豆適量煎,加赤砂糖少許溫*之,本方適用于活血化瘀期。

              2、豬骨頭1000克,黃豆250克,加水小火燒爛,加鹽姜調(diào)味分飲食之。

              3、豬脊骨一具,洗凈,紅棗120克,蓮子90克,降香、生甘草各9克,加水小火燒爛,加姜鹽調(diào)味分多次飲之。

              4、鮮湖蟹2只,取肉(帶黃),待粳米粥熟時,入蟹肉,再加以適量生姜、醋和醬油

              5、烏雄雞1只(約500克),去皮毛內(nèi)臟,洗凈,三七5克切片,納入雞肚中,加少量黃酒,隔水清燉,熟后用醬油蘸

              6、生黃芪30~60克,濃煎取汁,加粳米100克,煮粥,早晚食。

              7、當歸20克,黃芪100克,嫩母雞1只,加水同煮湯食用。

              8、紫丹參50克,洗凈,加水煮,取汁,其汁與豬長骨1000克、黃豆250克同煮,待爛熟,加入少量桂皮、鹽即成。

              二、骨折患者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

              忌多吃肉骨頭,忌食山芋、芋艿、糯米等脹氣或不消化食物,忌過食白糖,骨折禁飲果子露。

             ?。ㄒ陨腺Y料僅供參考,詳細請咨詢醫(yī)生)

            7西醫(yī)治療樞椎齒狀突骨折的常規(guī)方法

              未經(jīng)治療或治療不當造成的齒狀突骨折不愈合率為41.7%~72%,且同時存在潛在的寰樞椎不穩(wěn)定,一旦發(fā)生移位就可能導致腦干、脊髓或神經(jīng)根的急性或慢性損傷,引起嚴重的四肢癱瘓、呼吸功能障礙甚至死亡。故對樞椎齒狀突骨折的患者應積極治療,根據(jù)骨折類型、移位情況、及年齡等因素綜合考慮,采取積極的治療措施。

              一、非手術治療:包括直接石膏固定、牽引復位+石膏固定和Halo支架固定三種。

              對無移位的穩(wěn)定型骨折,可直接選用石膏固定,8~12周后拍片復查,臨床愈合后仍用頸托保護2~3個月。對伴有移位的齒狀突骨折,采用牽引復位+石膏固定的治療方法。牽引重量一般為1.5~2kg,不宜過大,以免過牽,導致骨折不愈合。牽引方向及頸部位置應根據(jù)骨折移位情況而設定,并隨時調(diào)整。2~3天內(nèi)反復攝片復查(床邊片包括前后位和側位片),了解復位的情況,并調(diào)整牽引位置,一旦獲得良好復位取中立位,維持牽引3~4周,然后在維持牽引下取仰臥位施行頭頸胸石膏固定。3~4個月后拆除石膏,攝X線片了解骨折愈合情況,臨床愈合后同前處理。過早行石膏固定可能導致骨折不愈合。頭部Halo環(huán)固定,借助撐桿與胸部石膏連接,能夠保持相當?shù)姆€(wěn)定,國外文獻報道可限制86%的頸部活動,治療獲得較好效果,但安裝較為復雜,由于穿孔和固定,其并發(fā)癥并非少見,如釘孔感染,壓瘡等。

              二、手術治療:手術治療包括前路螺絲釘骨折端間加壓內(nèi)固定術和后路融合術,及脊髓受壓部位的減壓術。

              1、前路螺絲釘骨折端間加壓內(nèi)固定術

             ?。?)當前流行的前路螺絲釘內(nèi)固定術方法基本相似,均是從樞椎椎體的前下方向齒狀突頂部鉆洞,普通皮質(zhì)拉力螺絲釘用2.5mm的長鉆頭,中空螺絲釘用1.2mm克氏針,到達齒狀突頂部的后半部皮質(zhì),然后攻絲,最后置入合適長度的螺絲釘。整個過程必須在垂直和水平兩個方向同步的影像增加X線監(jiān)視下進行,以即時明確克氏針和螺絲釘?shù)姆较?、濃度和骨折端的位置,在鉆孔和攻絲時牽開并保護好軟組織是絕對必要的,以防止損傷重要結構。螺絲釘應達到齒狀突后半部頂部的皮質(zhì),但又不能穿透皮質(zhì)進入枕骨大孔。

             ?。?)手術后處理:手術后在ICU病房觀察24小時,密切觀察呼吸情況。6周內(nèi)攜帶一個堅硬的頸托作保護,6周可在休息和洗澡時去除頸托。于術后6周、12周和24周時復查X線片。

             ?。?)前路螺絲釘內(nèi)固定的禁忌證

             ?、冽X狀突骨折伴一側或雙側寰樞關節(jié)骨折。

             ?、邶X狀突骨折伴不穩(wěn)定的Jefferson骨折。

              ③不穩(wěn)定的Ⅲ型齒狀骨折,Halo支架或石膏固定不適合。

              ④不典型的Ⅱ型齒狀突骨折:粉碎性骨折或骨折線斜行與預定的螺絲釘進入方向幾成平等。

             ?、軨1~2不可逆的的骨折移位,如陳舊性骨折。

             ?、摭X狀突骨折伴寰椎橫韌帶斷裂。

             ?、卟环€(wěn)定的Ⅱ型骨折或淺的Ⅲ型骨折,伴有明顯的駝背畸形限制了頸椎的伸展。

             ?、嗖环€(wěn)定的Ⅱ型骨折或Ⅲ型骨折在老年伴有退變性椎管狹窄。

             ?、猃X狀突病理性骨折。

              從脊柱的生物力學觀點考慮,前路螺絲釘骨折端間加壓內(nèi)固定術要優(yōu)于后路融合術,符合AO/ASIF原則,且它能夠保留至少部分的上頸椎旋轉功能,更是明顯的優(yōu)點。但如果技術使用不當,或使用于禁忌證,則并發(fā)癥較多。該手術需要特殊的器械,及雙“C”臂增強X線監(jiān)視器,價格昂貴,目前國內(nèi)尚難以推廣。

              2、上頸椎后路融合術:包括鋼絲固定術(Gallie術式和Brooks-Jenkins術式)和跨關節(jié)螺絲釘固定術。這里介紹跨關節(jié)螺絲釘固定術。

              (1)手術方法:患者取俯臥位,側位影像增強X線確定齒狀突骨折已復位。頸部屈曲,以利螺絲釘放置,消毒前再次影像增強X線觀察確定無再移位。

              后正中切口從枕后粗隆至頸4,顯露寰椎后弓,頸2~3棘突、椎板、關節(jié)突。對殘留的難復性前脫位可輕柔牽拉樞椎棘突和寰椎后弓使其復位。注意:鉗夾反彈可能是致命的,故鉗夾必須牢靠。對殘留的難復性后脫位可借助于應力量復位。切記復位不能勉強,或以暴力形式。

              銳刀細致解剖樞椎板和關節(jié)突,椎板和峽部的上方用銳的神經(jīng)剝離子剝離,上方顯露至寰樞關節(jié)的后關節(jié)囊,避免顯露外側的椎動脈,否則易致?lián)p傷。于關節(jié)突內(nèi)面外側2mm,下關節(jié)突邊緣上方3mm作螺線釘置入點,在側位影像增強X線監(jiān)視下,按完全矢狀面的方向,鉆入2.5mm的長鉆頭,從峽部內(nèi)側部進入側塊,前方穿過寰椎側塊的皮質(zhì),測量長度,3.5mm皮質(zhì)骨絲錐攻絲,然后置入螺絲釘。整個過程在側位影像增強X線監(jiān)視下操作,避免水平方向鉆孔,否則不能進入寰椎側塊并可能傷及椎動脈。

              兩側螺絲釘置入后,作C1~2后側融合,選用植骨和后側鋼絲固定方法,可增加固定的牢固性和融合率。寰椎后弓有骨折或行減壓后,應融合寰樞關節(jié),采用銳神經(jīng)剝離子推開含枕大神經(jīng)的軟組織,顯露寰樞關節(jié),用一根克氏針鉆入寰椎側塊,即作牽引又作標志,切開關節(jié)囊,顯露寰樞關節(jié),小銳骨刀鑿除關節(jié)面后半部軟骨,然后以松質(zhì)骨充填,螺線釘加壓固定。

              (2)手術后處理:同前路螺絲釘固定術后。

              跨關節(jié)螺絲釘固定術在生物力學上優(yōu)于鋼絲固定術,適用于急、慢性寰樞椎不穩(wěn),尤其伴有寰樞后弓骨折或需行C1后路減壓術時,可免于施行枕頸融合術(見上一章),但技術上有一定難度。

              三、治療方法的選擇

              治療方法的選擇需根據(jù)骨折類型,是否伴有移位、復位情況及年齡等因素綜合考慮。

              骨骺分離均為7歲以下兒童,一般無神經(jīng)癥狀出現(xiàn),首選的治療方法是保守治療。僅在牽引不能獲得復位或維持復位困難時,方考慮上頸椎后路融合術。

              Ⅰ型齒狀骨折通常是穩(wěn)定的骨折,因骨折部位距橫韌帶較遠,即使在未充分制動的情況下出現(xiàn)骨折不愈合,也不會出現(xiàn)不穩(wěn)定的結果,故可予保守治療。但也有作者認為Ⅰ型齒狀突包括:

              1、至少一側翼狀韌帶枕骨部分的斷裂。

              2、至少部分覆膜的斷裂,故其可能是寰枕不穩(wěn)的一個X線征象,是不穩(wěn)定的骨折,有潛在的生命危險,可能需要呼吸和血流動力學的支持,處理時需密切關注。如果存在縱向的分離,需立即使用Halo支架制動;伴有前或后移位者行顱骨牽引,以達到復位和減壓的目的;多數(shù)患者需行枕頸融合術以達到穩(wěn)定的目的。

             ?、蛐妄X狀突骨折此型骨折最為常見,治療有一定困難,爭論頗多。保守治療的不愈合率較高,anderson和D'A'Lonzo報道為36%。目前通告的治療方法是顱骨牽引復位,然后行后路融合術、酌情行減壓術。后路融合術的指征是:頸脊髓損傷;持續(xù)的頸部癥狀;骨折嚴重移位(≥5mm)或成角畸形(≥10°);寰齒間距大于5mm;陳舊性骨折或骨折不愈合。

              Ⅱ型齒狀突骨折伴后移位時,采用Gallie術式后可能出現(xiàn)再移位,因而采用Brooks-Jenkins術式。因為在Gallie術式中,鋼彘分別繞過寰椎后弓和樞椎棘突,然后在后方的植骨塊后面結扎,這在寰椎后弓上產(chǎn)生了一個向后的力,導致術后再移位;而Brooks-Jenkins術式采用兩個楔形植骨塊分別嵌于兩側的寰椎后弓和樞椎椎板之間,鋼絲加壓固定,不產(chǎn)生向后的力,并能起到維持復位的作用。此外,伴后移位的患者伴有寰樞后方骨折的可能性較大,術前需注意觀察,此種情況的最佳選擇是后路跨關節(jié)螺絲釘固定術。

              對Ⅱ型齒狀突骨折不融合或陳舊性骨折的患者,常規(guī)的方法是后路融合術。也有作者選擇性地采用前螺絲釘內(nèi)固定術取得成功。對伴有頸脊髓壓迫癥的患者,需鑒別壓迫來自前方還是后方。對主要是前主的壓迫,后方的間接減壓不能解除壓迫,需施行前方經(jīng)口手術,切除齒狀以獲得減壓,并結合不同的后路融合術。

             ?、笮妄X狀突骨折無移位的Ⅲ型骨折是穩(wěn)定的骨折,可予石膏和頸托固定。對伴有移位的Ⅲ型骨折可行牽引復位加石膏固定。國外文獻多推薦Halo支架治療,目的是在Halo支架上糾正成角畸形,并制動到骨折愈合,因明顯的齒狀突向前移位或成角畸形將造成頸椎管狹窄和脊髓壓迫,對殘留的移位一般不需治療。對一些特殊的不穩(wěn)定骨折需考慮手術治療。包括后路融合術和偶爾的、前路螺絲釘內(nèi)固定術。

              年齡大于60歲被認為是齒狀突骨折難以愈合的指征,尤其是Ⅱ型骨折,故應考慮手術治療。Bednar等對11例平均年齡74歲的齒狀突骨折患者進行前瞻性治療研究,發(fā)現(xiàn)積極的治療(早期手術和術后早期活動)可顯著降低老年齒狀突骨折患者死亡率。

              多發(fā)傷和伴隨傷對多發(fā)傷的患者要全面診斷,分清主次,按序處理。對伴先天性畸形的患者,如扁平顱底、寰椎枕化等,應根據(jù)脊髓壓迫的部位和損傷的情況,應根據(jù)影像學檢查充分考慮損傷的情況,創(chuàng)傷機制及脊髓功能,綜合處理,達到減壓和穩(wěn)定的目的。

              四、治療程序

              根據(jù)當前國內(nèi)的情況,前路螺絲釘固定術尚難以推廣,盡管這是更符合脊柱生物力學特點的治療方法。對一個齒狀突骨折患者,首先要明確診斷,對診斷的五點內(nèi)容應有明確的答案。對伴有鄰近骨和韌帶損傷的患者,可早期手術治療;對無鄰近組織伴隨傷的患者,首先考慮保守治療,力爭早期牽引復位,復位后維持牽引、固定,以期愈合。對復位困難或復位難以維持的患者,及陳舊性骨折不融合者可者可考慮早期施行寰樞固定和融合術;對伴有寰樞椎不穩(wěn)的患者,常伴有脊髓和神經(jīng)壓迫癥,不能單純固定寰樞椎,必須將寰椎后弓切除減壓,必要時應將枕骨大孔后緣切除減壓,然后行枕頸融合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