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讀三伏天的開始時間并不固定,每年都要根據(jù)節(jié)氣來推算。它由初伏、中伏和末伏組成,總時長在30至40天不等。具體來說,初伏是從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開始;中伏是第四個庚日開始,若夏至到立秋之間有四個庚日,則中伏為10天。...
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期,通常出現(xiàn)在小暑和處暑之間,是自然界陽氣最旺盛的時候。根據(jù)中醫(yī)理論,這段時間不僅是人體最容易出汗、消耗大的時候,也是調養(yǎng)身體、驅寒祛濕的好時機。了解三伏天的起始時間,有助于我們科學安排飲食起居,做好防暑降溫,同時也能為“冬病夏治”提供參考依據(jù)。
三伏天的開始時間并不固定,每年都要根據(jù)節(jié)氣來推算。它由初伏、中伏和末伏組成,總時長在30至40天不等。具體來說,初伏是從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開始;中伏是第四個庚日開始,若夏至到立秋之間有四個庚日,則中伏為10天;若有五個庚日,中伏則為20天;末伏則是立秋后第一個庚日開始,持續(xù)10天。
1.防暑降溫,避免中暑
高溫環(huán)境下易出現(xiàn)頭暈、乏力、出汗過多等癥狀,建議外出避開中午高溫時段,及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,穿寬松透氣衣物。
2.清淡飲食,健脾祛濕
三伏天濕熱交加,脾胃功能較弱,應減少油膩辛辣食物,多吃如綠豆、薏米、冬瓜、苦瓜等清熱利濕的食物。
3.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
可選擇清晨或傍晚進行適量運動,如快走、太極、瑜伽等,促進血液循環(huán),但要避免大汗淋漓,以防耗損陽氣。
4.冬病夏治,調理慢性病
根據(jù)中醫(yī)“春夏養(yǎng)陽”的理念,哮喘、慢性支氣管炎、關節(jié)疼痛等冬季易發(fā)病,在三伏天治療效果最佳,可考慮貼敷、艾灸等方式調理。
5.保持良好作息,調節(jié)情緒
睡眠充足有助于恢復體力,建議早睡早起,午間可小憩20分鐘。同時注意情緒調節(jié),避免煩躁焦慮,以免影響心神健康。
在三伏天一定要養(yǎng)成良好的生活習慣,學習好養(yǎng)生知識,可以更好的維護身體健康。